從遼河油田提升人力資源管理看推進企業改革發展
來源:www.dhsddn.cn 發布時間:2018年01月17日
油少人多、產量規模與人員規模的不匹配,是近年來遼河油田經濟效益持續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,結構性缺員以及工作效率不高也“冰封”著企業的創效活力。
在深化改革進程中,如何破冰前行?遼河油田推出的五定先行、激勵引導、考核倒逼、分配驅動、分流托底——“二十字”方針舉措,既是人力資源管理的生動實踐,更是遼河油田深化改革的準確詮釋。
一道必須破解的現實命題
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,提升每名員工創效能力,是企業效益發展的有效途徑。一個企業,只有每個“細胞”激活了,才能煥發強大的生命力
4年來,撤并36個處級機構、551個科級機構,分流5500余人,外闖市場7000余人。
“人的問題不解決,企業效益發展就是紙上談兵?!边|河油田副總經理楊立強一語中的。

啃“硬骨頭”,首要是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。遼河油田決策層著眼于企業效益發展的大局,辯證地看待人的問題:人多,管不好是包袱,管好了就是資源。改革的目的,不是簡單地把人減下去,讓人下崗沒活干,而是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,不斷創造價值。
啃“硬骨頭”,關鍵在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。這一次,遼河油田大刀闊斧對矛盾集中、困難聚焦的人事領域“動大手術”,果斷推出了“二十字”方針舉措:五定先行、激勵引導、考核倒逼、分配驅動、分流托底。
“二十字”方針舉措,恰恰是一個推動人員流動的閉環管理鏈條。五定是基礎,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,冗員顯性化;激勵、考核、分配均是驅動力,通過正向激勵、負向倒逼促進冗員流動;分流則是放水挖渠,構筑冗員疏通的渠道,讓冗員各得其所,創造新的價值。
由于業務調整,熱電廠關停,200余名員工轉崗到外圍科爾沁油田,成為采油生產的主力軍。面對市場萎縮、工作量不足的困境,筑路公司的577名員工脫下紅工裝、穿上保潔服,用勞務服務為企業掙效益,為自己掙工資。以往的采油大戶——特油、曙采等單位,也紛紛走出去闖市場。
人事分配變革使遼河油田辦成了一批多年“沒破題、不敢動、不敢干”的大事難事,員工工資實現能多能少,干部實現能上能下,人員實現能進能出。遼河油田連續10年人員負增長,7000余人外闖市場隊伍年均創效近百億元,困擾企業多年的難題得到有效解決。
一個激發活力的動態管理格局
堅持系統思想,下好機制管理這盤棋,相承相濟,協同推進,化“冗員”為資源,激發創效活力
減機構、壓層級、降冗員、促分流,如何讓改革招招見效?
“設計一套科學合理的人事機制,讓人動起來是關鍵?!边|河油田總經理助理、人事處處長李孟洲分析道。改革要到位,政策要配套,形成閉環管理,才能充分激發人的積極性。
人在哪里多?遼河油田五定先行,核崗定編,精干機構,讓合適的人留在適合的崗位,使冗員顯性化。2017年,遼河油田對機關內設機構、管理人員編制定員、處科級干部職數分別壓縮20%以上。對各二級單位科級機構、總編制定員、科級干部職數分別壓縮12.5%、15.6%、13.1%。顯性富余人員1萬余人,下達分流指標8585人。
人往哪里去,如何變冗員為資源?遼河油田打出了機制“組合拳”。
激勵引導,遼河油田鼓勵走出去創造價值。先后出臺了4個管理辦法,外闖市場員工的收入比局內同崗位員工多50%以上。單位創收按邊際利潤的5%至10%獎勵,技術服務創利按40%獎勵,而且對于外闖人員按產值和利潤規模給予不同級別的職級激勵,激發了外闖市場員工的積極性。
考核倒逼企業謀出路,人員謀崗位。遼河對各單位年度經營指標,以利潤為中心進行嚴考核硬兌現,剛性不變。而且將人員五定與分流指標納入考核,將分流人員工資總額的20%留在原單位,完不成人員分流指標的,分3年核減工資總額,分別核減20%、50%和80%。如今,各單位都深刻認識到:再無動于衷,就沒有出路。2017年,華油公司與總醫院積極溝通,爭取到總醫院保安、保潔等崗位,分流安置富余人員90余人。
分配驅動激發內部創效活力。遼河出臺《關于加強員工績效考核結果與薪酬分配掛鉤的指導意見》,并交流推廣18個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搞活內部分配辦法,鼓勵各單位搞好搞活內部分配,真正拉開差距,調動員工積極性。沈陽采油廠同崗位考核兌現最大差距達到3600元,充分體現了“干多干少不一樣、干好干壞不一樣”。
針對各類冗員,遼河先挖渠后放水,下發《關于結構調整中人員分流安置的實施意見》,出臺內外部轉崗盤活、提前退休、離崗歇業等11條梯次化措施,促進人員良性循環。
比如,2017年針對青海新增礦權,先后成立青海分公司、新領域勘探項目部和未動用儲量開發項目部,不少人員流動到新業務。與此同時,對于不愿動、不想動的冗員,其保障低工資低于11條分流政策待遇,員工也主動在分流政策中尋找自己的出路。截至目前,遼河已累計分流5500余人。
一場事關長遠的攻堅之戰
破“舊”立“新”, 深層次是利益調整,更是觀念的碰撞、靈魂的觸動,這不是一時之功,需要循序漸進、穩步前行
油田建設有限公司預制廠,曾經一度年虧損5000萬元,新領導班子上任后,推行計件工資考核,多勞多得,少勞少得,干部員工有了干勁,當年就實現盈虧平衡;曾經一度陷入虧損的筑路公司,推行新的市場開發責任機制,實現全員闖市場,2017年工作量達10億元。
不止于此,人事分配變革使更多的干部員工沖出傳統思維的定勢,形成了一系列與發展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全新觀念。
——效益觀念落地生根。各單位改變了過去“等、靠、要”的狀態,主動作為,積極為企業“找出路”。連保障單位消防支隊也組建了9支外闖隊伍,輸出人員285人。與此同時,挖潛增效變成各單位和廣大員工的自覺行動,曙光采油廠504中心站員工孫勇、王洪志修復抽油機剎車20臺,節約7萬余元。
——競爭觀念深入人心。如今,不僅僅外闖市場靠競爭才能分得一杯羹,就連普通工人也要靠競爭才能端穩一向是“鐵”的飯碗。2017年,遼河科爾沁油田招聘209名勞務人員,僅建設公司就有308人報名。競爭出效益,特油公司開展內部模擬市場機制,劃小核算單元,放權搞活企業“細胞”,噸油操作成本下降3.2%,挖潛創效1.6億元。
人事分配改革,猶如破冰前行,愈到深處愈是艱難。今后,遼河還將以問題為導向,在新機制的推行上不斷完善推進。首先,要通過多種形式,促進上下同頻共振。其次,要建立公開、公平、公正的環境,推動人事分配改革順利開展。此外,不斷完善各項機制,實現協同配套,相互支撐,形成合力。
在深化改革進程中,如何破冰前行?遼河油田推出的五定先行、激勵引導、考核倒逼、分配驅動、分流托底——“二十字”方針舉措,既是人力資源管理的生動實踐,更是遼河油田深化改革的準確詮釋。
一道必須破解的現實命題
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,提升每名員工創效能力,是企業效益發展的有效途徑。一個企業,只有每個“細胞”激活了,才能煥發強大的生命力
4年來,撤并36個處級機構、551個科級機構,分流5500余人,外闖市場7000余人。
“人的問題不解決,企業效益發展就是紙上談兵?!边|河油田副總經理楊立強一語中的。
歷史證實:人多的問題,是國企改革最難解決的,也是最難觸碰的“硬骨頭”。
襄陽人力資源管理,襄陽人力資源,襄陽勞務派遣盡在盛世達人力資源。

啃“硬骨頭”,首要是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。遼河油田決策層著眼于企業效益發展的大局,辯證地看待人的問題:人多,管不好是包袱,管好了就是資源。改革的目的,不是簡單地把人減下去,讓人下崗沒活干,而是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,不斷創造價值。
啃“硬骨頭”,關鍵在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。這一次,遼河油田大刀闊斧對矛盾集中、困難聚焦的人事領域“動大手術”,果斷推出了“二十字”方針舉措:五定先行、激勵引導、考核倒逼、分配驅動、分流托底。
“二十字”方針舉措,恰恰是一個推動人員流動的閉環管理鏈條。五定是基礎,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,冗員顯性化;激勵、考核、分配均是驅動力,通過正向激勵、負向倒逼促進冗員流動;分流則是放水挖渠,構筑冗員疏通的渠道,讓冗員各得其所,創造新的價值。
由于業務調整,熱電廠關停,200余名員工轉崗到外圍科爾沁油田,成為采油生產的主力軍。面對市場萎縮、工作量不足的困境,筑路公司的577名員工脫下紅工裝、穿上保潔服,用勞務服務為企業掙效益,為自己掙工資。以往的采油大戶——特油、曙采等單位,也紛紛走出去闖市場。
人事分配變革使遼河油田辦成了一批多年“沒破題、不敢動、不敢干”的大事難事,員工工資實現能多能少,干部實現能上能下,人員實現能進能出。遼河油田連續10年人員負增長,7000余人外闖市場隊伍年均創效近百億元,困擾企業多年的難題得到有效解決。
一個激發活力的動態管理格局
堅持系統思想,下好機制管理這盤棋,相承相濟,協同推進,化“冗員”為資源,激發創效活力
減機構、壓層級、降冗員、促分流,如何讓改革招招見效?
“設計一套科學合理的人事機制,讓人動起來是關鍵?!边|河油田總經理助理、人事處處長李孟洲分析道。改革要到位,政策要配套,形成閉環管理,才能充分激發人的積極性。
人在哪里多?遼河油田五定先行,核崗定編,精干機構,讓合適的人留在適合的崗位,使冗員顯性化。2017年,遼河油田對機關內設機構、管理人員編制定員、處科級干部職數分別壓縮20%以上。對各二級單位科級機構、總編制定員、科級干部職數分別壓縮12.5%、15.6%、13.1%。顯性富余人員1萬余人,下達分流指標8585人。
人往哪里去,如何變冗員為資源?遼河油田打出了機制“組合拳”。
激勵引導,遼河油田鼓勵走出去創造價值。先后出臺了4個管理辦法,外闖市場員工的收入比局內同崗位員工多50%以上。單位創收按邊際利潤的5%至10%獎勵,技術服務創利按40%獎勵,而且對于外闖人員按產值和利潤規模給予不同級別的職級激勵,激發了外闖市場員工的積極性。
考核倒逼企業謀出路,人員謀崗位。遼河對各單位年度經營指標,以利潤為中心進行嚴考核硬兌現,剛性不變。而且將人員五定與分流指標納入考核,將分流人員工資總額的20%留在原單位,完不成人員分流指標的,分3年核減工資總額,分別核減20%、50%和80%。如今,各單位都深刻認識到:再無動于衷,就沒有出路。2017年,華油公司與總醫院積極溝通,爭取到總醫院保安、保潔等崗位,分流安置富余人員90余人。
分配驅動激發內部創效活力。遼河出臺《關于加強員工績效考核結果與薪酬分配掛鉤的指導意見》,并交流推廣18個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搞活內部分配辦法,鼓勵各單位搞好搞活內部分配,真正拉開差距,調動員工積極性。沈陽采油廠同崗位考核兌現最大差距達到3600元,充分體現了“干多干少不一樣、干好干壞不一樣”。
針對各類冗員,遼河先挖渠后放水,下發《關于結構調整中人員分流安置的實施意見》,出臺內外部轉崗盤活、提前退休、離崗歇業等11條梯次化措施,促進人員良性循環。
比如,2017年針對青海新增礦權,先后成立青海分公司、新領域勘探項目部和未動用儲量開發項目部,不少人員流動到新業務。與此同時,對于不愿動、不想動的冗員,其保障低工資低于11條分流政策待遇,員工也主動在分流政策中尋找自己的出路。截至目前,遼河已累計分流5500余人。
一場事關長遠的攻堅之戰
破“舊”立“新”, 深層次是利益調整,更是觀念的碰撞、靈魂的觸動,這不是一時之功,需要循序漸進、穩步前行
油田建設有限公司預制廠,曾經一度年虧損5000萬元,新領導班子上任后,推行計件工資考核,多勞多得,少勞少得,干部員工有了干勁,當年就實現盈虧平衡;曾經一度陷入虧損的筑路公司,推行新的市場開發責任機制,實現全員闖市場,2017年工作量達10億元。
不止于此,人事分配變革使更多的干部員工沖出傳統思維的定勢,形成了一系列與發展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全新觀念。
——效益觀念落地生根。各單位改變了過去“等、靠、要”的狀態,主動作為,積極為企業“找出路”。連保障單位消防支隊也組建了9支外闖隊伍,輸出人員285人。與此同時,挖潛增效變成各單位和廣大員工的自覺行動,曙光采油廠504中心站員工孫勇、王洪志修復抽油機剎車20臺,節約7萬余元。
——競爭觀念深入人心。如今,不僅僅外闖市場靠競爭才能分得一杯羹,就連普通工人也要靠競爭才能端穩一向是“鐵”的飯碗。2017年,遼河科爾沁油田招聘209名勞務人員,僅建設公司就有308人報名。競爭出效益,特油公司開展內部模擬市場機制,劃小核算單元,放權搞活企業“細胞”,噸油操作成本下降3.2%,挖潛創效1.6億元。
人事分配改革,猶如破冰前行,愈到深處愈是艱難。今后,遼河還將以問題為導向,在新機制的推行上不斷完善推進。首先,要通過多種形式,促進上下同頻共振。其次,要建立公開、公平、公正的環境,推動人事分配改革順利開展。此外,不斷完善各項機制,實現協同配套,相互支撐,形成合力。
相關產品
相關文章
- 襄陽人力資源報告:新西蘭2018年這些工作最緊俏2018年01月17日
- 人力資源部傳達學習寒假工作會議精神2018年01月17日
- 去年四季度淮南市人力資源市場用工平穩2018年01月17日
- 應關注“人力資本”而非“人力資源”2018年01月17日
- 勞務派遣工資低于低標準判令人力公司補發差額工資2018年01月17日